close
Gallery 100
百藝畫廊
http://www.gallery100.com.tw/
台北市長安東路1段30巷6號
目前正在展
聲聲不息 / Horizon of Voice
2009/ 06/20- 08/09
展覽相關資訊轉貼網站上的介紹
http://www.gallery100.com.tw/current_list.asp?sn=20
探索當代感知的聲度
德國哲學家胡塞爾(Edmund Husserl, 1859-1938)認為知覺是一種時間的歷程,當中伴隨著許多隱而不彰的界域,它們同時指向過去與未來;透過這個觀點,我們得以理解何以過去的感受縈繞著當下的感知,而當下的感知則牽引著未來的感覺。事實上,知覺建構在身體各個感官的彼此聯繫,它們同時連結深層的情感、體驗、記憶與認知,因此,當下的每一個知覺都開啟一個隱匿的感知空間,並回應著個人的存在經驗。
以聽覺為例,伴隨著其他感官的作用,聲音裡可以感覺到色彩,而連結著深層的記憶,所以門鈴的聲響透漏出等待;換言之,透過身體感知的中介,聲音擺脫純粹作為物理現象的角色,而具備了存在的厚度,然而,這不僅單向的作用於聆聽的一方,更早已積累於表達的原初,比如是琴鍵的聲響,不但傳遞著音符與旋律,更包含演奏者對於曲目的理解與情感,因而將單純的物理聲響轉化為藝術家表達的聲音。
在近代哲學的探討下,特別是梅洛龐蒂(Maurice Merleau-Ponty, 1908-1961)對於身體感知的研究,使其成為維繫所有認識、感覺、表達與溝通的基礎,它統籌著整體存在的向度,反映於所有實踐活動中,當中包含藝術活動;由前文聽覺與琴鍵聲響的例子可以得知,身體感知的運作構成藝術活動中,觀眾的體驗與藝術家的表達,並且形成一個得以溝通與交流的向度。
另一方面,感知方式影響藝術形式的發展;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開始,歷經十九世紀的現代化以及二十世紀的數波資訊革命,科學、技術乃至於經濟的發展,無不衝擊著當代生活的感知方式,在充斥著各種多媒體、跨媒體的環境中,諸如觀看電視或使用電腦的行為,逐漸形構出傾向於複合或者多重的感知模式,進而促成跨越古典範疇的新型態藝術表現形式;美籍多媒體藝術家派克(Randall Packer)與喬丹(Ken Jordan)於《多媒體藝術-由華格納到虛擬實境》一書中探討藝術形式的整合時,即指出了這個趨勢:「傳統藝術對於形式的限定,諸如文字出現於文本之上,繪畫於畫布上,音樂來自樂器等,再也無法捕捉當代生活的速度、活力與矛盾。」
趨近當代的感知模式,現今藝術的發展亦朝向對於固有範疇、媒材的跨越與超越,突破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,繪畫、雕塑、文學與音樂等藝術類型的區分;其中,聲音與視覺藝術的結合,連結最為廣泛使用的聽覺與視覺,更加貼近當代生活的感知經驗,這個歷程源自十九世紀音樂家華格納的總體藝術,為創造極致的戲劇效果,音樂開始結合歌曲、舞蹈、詩、視覺藝術與劇本;至二十世紀中期,在 皮恩(Otto Piene)、凱吉(John Cage) 與白南準等藝術家觀念的前導下,固有的藝術範疇與媒材獲得解放,聲音成為雕塑、行為與裝置藝術的一部分;而二十世紀後期,在資訊革命的推波助瀾下,電腦、數位影音、網路成為新興的創作媒材,聲音與影像不再存有界線,而成為一種普遍的藝術表達。
《聲聲不息》是一個關於感知的展覽,試圖藉由跨範疇的聲音藝術作品,勾勒當代感知的圖像,將邀請林俊廷、陶亞倫、姚仲涵、王仲堃、秦玉芬、姚謙等傑出當代藝術家參與展出,為觀眾呈現一個關於身體、感知、情感、記憶與經驗,體現共同生命歷程的聲音向度,並且引導觀者以自己的身體感知,探索由無聲至有聲的聲音界域,感受與之呼應的生命情景。
林俊廷為知名的新媒體藝術家,其創作取材自傳統的水墨宮筆圖像,並藉由新興的數位技術,呈現為一幅幅虛擬而流動的繪畫,結合互動機制的設計,觀者的參與將牽動虛擬圖像的或生或滅,並產生無數的變化與繁衍,而在變幻莫測的瞬間,作品塑造出如夢境般的影像,充滿老莊思維與東方人文情懷,彷彿訴說著自然萬物的相應與循環;本次參展作品《花靈-昇化》與《花靈-華顏》,以花開若有似無的聲響結合互動式的細緻影像,召喚觀者無以名狀的細微感受,緩緩推移的影像如風的吹撫或為時間流逝,而花開花闔則如生的喜悅與哀傷。
陶亞倫為傑出的中生代藝術家,作品結合空間、裝置、聲音、光線、煙霧與機械動力,建構出異質而冷調的空間,其間不具備任何現實的痕跡,時間與空間失去原有的意義,取而代之以永恆流轉的瞬息。本次參展作品《時間控制器》以旋轉的雷射光牆捕捉時間移動的印象,持續運轉的馬達聲則開啟了另一個綿延的感知向度,建構出時間的永恆感,觀者彷彿身陷於時間的輪迴中,然而唯有穿透它,始能擁有生命與身體的真正自由。在本件作品中,馬達聲不再是無意義的噪音,而成為當中的一部分,並喚起觀者或熟悉或焦慮的身體感受。
姚仲涵為備受注目的新生代聲音藝術家,其創作捕捉充斥於當代生活環境中的細微聲響,諸如日光燈的聲響、收音機的雜訊等加以擴大播放,製造出迥異於日常聆聽經驗的聲音效果,這些聲音呈現有機變化的旋律與節奏,並衍化為方向性與空間感,開啟一種多軌並行的身體感知經驗。本次參展作品《流竄座標》結合光線、聲響與互動機制的設計,觀者身體的介入啟動連續的聲光變化,並隨著位置的移動而產生不同的感受,穿梭於作品中,日光燈管清脆的聲響,舒緩閃爍光線帶來的身體焦慮感,取而代之以釋放、輕盈的節奏。
王仲堃為深具爆發力的新生代聲音藝術家;或結合現成物與機械動力,並藉助物理發聲原理使不同質地的媒材產生聲音效果,或使用環境聲響、人聲與影像進行對話,其創作探索各種發聲的可能,原創性與想像力十足,並呈現出一種古典的機械美感。本次參展作品《敲翹魚》,在木魚上安裝機械裝置,使其成為電動木魚,如同一個不停敲打自己的生命體;《開箱作業》與《開闔之間》二件聲音裝置作品則以箱子、簧片與互動式機械裝置所構成,觀眾的距離決定箱子的開啟與關閉,而簧片的聲響彷彿是一個秘密。
秦玉芬為中國知名的女性藝術家,長期旅居德國;作品常使用日常可見的現成物,諸如布料、晾衣架、紙張等多種素材,再置入聲響,或以裝置、空間轉換的方式,使其超越物品原有的意義,而成為表達藝術的載體。本次參展的《游吟詩人》是結合聲音與雕塑的作品,聲音採集自藝術家本人的吟唱加以後製,而看似京劇臉譜的雕像則近似於藝術家本人的臉孔,在低垂啦叭線的裝置下,塑造出東方梅杜莎的形象,不僅訴說著藝術家自身的故事,同時傳達出古今中外皆然的女性宿命。
姚謙為知名音樂人,近年來積極開拓聲音藝術的跨領域發展,作品結合流行音樂元素,並透過多媒體的形式呈現;本次參展作品《我多麼羨慕你》以全民風行的卡拉OK為創作的靈感與發想,由姚謙朗讀流行音樂歌詞,並結合新瑞藝術家林晉弘的手繪創作,透過電視螢幕,依照原本的節奏播放,朗讀的聲響貫穿所有的身體感官,刻劃出輕盈但深刻的新時代戀愛情懷;本作品充分體現跨越與超越的當代藝術精神,如同卡拉 OK 將聽眾轉化為歌星,在其中流行音樂轉化為藝術內容,並傳達出「人人都是藝術家」的當代藝術理念。
《聲聲不息》將呈現一個回歸到人的存在的聲音展,它提供一個不同的觀點,並試圖在當代藝術的科技洪流中,展現藝術創作的反思能力;本展覽為百藝畫廊遷移至長安東路新址的開幕大展,歡迎大家蒞臨慶賀百藝喬遷之喜,並以身體感知回應藝術家建構的聲響世界。
近年有越來越多這類的多媒體互動藝術產生
其中的趣味和互動性會讓人覺得藝術是那麼的容易被親近
希望自己以後也有機會做做這類的東西
畫廊外面
一進去就會看到這座超長的作品從1F延伸到2F
他在入口上方作揖個感應裝置
可以一進出的人數
近來就在畫面下方劃一朵花
然後往上飛
如果人離開
花就會加速上升
最後花瓣灑落碎裂
2F另一個互動多媒體
不過今天因為開幕人太多了
所以可能感受不到那互動性
有機會可以找人少的時間去參觀
也有現場聽到姚謙講解他的作品
潘越雲出現了
通往2F的樓梯
會隨著人數開始快速閃爍
一開始一直不知道這作品的互動在哪
後來看到潘越雲在那拍照給記者拍
才知道原來頭髮上有耳機可以聽聲音
是說阿潘姐也有點像這作品就是了XD
有機會的話可以來看看囉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